讀書劄記 @ Colorless echo -the days never back-

收入不平等:為何他人過得越好,我們越焦慮?

本書作者 Richard G. WilkinsonKate Pickett 雖為流行病學家,這本 The Inner Level: How More Equal Societies Reduce Stress, Restore Sanity and Improve Everyone's Well-Being 談的卻是人與人間的不平等,對社會安寧可能造成的危害。有幸之前看過幾本相關書籍,可少惡補點先備知識。

兩人前作 The Spirit Level 談到貧富懸殊的社會中,人們健康差、壽命短、嬰兒死亡率高,也較容易有精神疾病、藥物濫用問題。不平等社會中,謀殺率、監禁率高266,人們憤世嫉俗、彼此疏離且互不信任、社群薄弱;擔任警衛、警察或獄警等維持社會秩序的守衛工作,比例也較高292。兒童生活福利教育程度低,未婚生育率高,社會流動困難13。也就是說,貧富懸殊會導致人民健康與心理的問題,社會也比較不穩定。相關不蘊涵因果Freakonomics 緒論:事物隱藏的一面,惟流行病學發展出一套標準,用來判斷兩個相關現象間的因果關係;這是作者有信心斷定這些因素間前後關連的原因15
貧富懸殊固然使社會底層深受其害,卻也拖累一般民眾,中高階層(含中產階級)不能置身事外16–17貧富差距導致階級差距,造成人們的成就不單只是自己努力發揮才能的結果,恐怕還和社會地位差距造成的壓力有關18第六章 菁英領導制度的迷思The Price of Inequality。社會階級讓我想到匱乏經濟學;與社會壓力類似,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力、讓人不得不先顧慮短期資源,越陷越深形成惡性循環,也抹滅了本來應該發揮的人力資源。George Orwell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,貧窮與急迫造成短視近利。不是因貧窮限制了想像力,而是生活的窘迫使人無法全方位思考,就好比採用了蹩腳的演算法。就算硬體再高尚、再聰明,也無法達到夠高的效率。
2020/1/11

第一章 為何社會讓我們如此焦慮

人類是社交動物,每個人總是不自覺的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、擔心社會地位不保、承受社會壓力社會評價威脅。人們如此看重公開形象,在客人到訪前平均花28分鐘整理環境,還會拿出這樣是尊重客人為藉口34–35。是以人們交友時,多少還是會選擇門當戶對的對象,這能減少心理壓力。貧富差距越小的社會,人們隔閡較少,社群凝聚力、參與率也較高40–41, 87。人們更願意參與公眾事務,企業領導人較重視國際環保協定,廢棄物回收率也較高292。當社會階層越明確,人們容易認為人與人有先天差異——不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,也不是社會體制的問題——更習慣比較地位,易失去自信,還缺乏安全感41
具親密朋友、人際關係良好的人,能相互協助依持、提升自我效能與自信、適時抒發心理壓力,既健康也長壽36–38, 55。太過在乎他人看法,就容易患得患失、產生社交焦慮22–25。作者認為當心理焦慮普遍存在,不如將之當作公共衛生事務看待,而非僅止於個人問題25

這邊得提提之前聽過的說法。作者說研究指出1952年至1993年,美國學生與成年人焦慮程度持續增加30;我想到 Freakonomics 4 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?舉出墮胎合法化是個解釋犯罪率下降的好因素,內容多有關聯;若作者舉出更新進的報告會更有說服力。
至於富裕國家精神疾病盛行率比窮國高許多32,我想也得考量貧窮國家醫療資源匱乏、數據不確實,人民不清楚精神疾病,甚至羞於看醫生的可能性65

漁獵採集時代小國寡民,部落成員共同生活,彼此非常熟識。人與人無論優缺點都暴露在大家面前,沒有隱私、不得不參與活動與人交流;人際關係與地位穩定(不易使人改觀)46,除了脫離部落外無法選擇,卻也不必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,裡外合一,心情反而更為自在,沒什麼年紀越大血壓越大的問題52–53。有能者受尊重,但權利與其他人相當,族人會排擠、忽視那些自以為是、權力慾望高且想控制他人者42–43
農業時代定居後人們開始建高牆Sapiens 第6章 蓋起監獄高牆,不過像中世紀英國 Haddon Hall,約50位成員無論貴賤仍共同生活興寢44,顯然這環境中人們依舊緊密交流。
到19世紀,社會階級隔閡更明顯,貴族僕人皆盡量降低彼此接觸,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間44。交流變少感情疏遠,使社會分化、人分高下。或在工業革命後都市化興盛,人們遷居頻繁、與鄰居互不相識。人們在周遭都是陌生人的情況下,常常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社會位階45,藉以決定如何和人互動。
現代人常常有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的想法,認為不聰明、不努力往上爬就只能永遠貧困(畢竟沒人能選擇投胎在哪裡,拍拚是我們唯一能做的。)102。問題是,在階級明確、貧富懸殊、流動率低落的社會,人們的成就往往與先天地位、而非後天奮鬥有關The Price of Inequality;人們靠社會地位評價他人(遺憾的是這確實比看能力有效多了),「努力進取有能力才會成功」的觀念容易使人認為有錢人確實與眾不同、有資格專權享樂,將社會底層歸為自身能力不足的失敗者47, 51, 53, 190, 204, 269–270基本歸因謬誤,並鄙視底層的人48, 53。甚至包括底層自己也這麼認為自我標籤化Sapiens 第8章 歷史從無正義,要不是自卑與自我懷疑,要不就是自戀、自我膨脹54
人們可以靠許多外在表現,例如穿搭、口音、品味談吐、身材外貌等來為人貼標籤、判斷優劣、歸類社會階級44, 159。外在表現大大影響自己將受到的待遇,造成人們時時刻刻得要注意言行舉止,裝扮、宣傳自己。在現代社會,打理自己的依仗就是要有錢來買東西。沒錢就算暫時能保住自己的地位,到孩子那代還是會被看不起。莫怪有人打腫臉充胖子、暴發戶不計代價裝飾自己,將錢耗在炫耀性消費而非投資在看不到的地方49

簡單的說,在乎他人看法是人類無法改變的天性。只要人與人有(外在)差異,例如社會階級、財產狀況、外表氣質,且人們會以此評斷人、給予不同對待,就無法避免人因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,感到壓力並產生焦慮,進而損害身體健康。原始部落人們有時間大量相處,更深入了解對方,可防止因此類差異而對人有不同應對。現代人文主義社會,人與人不太可能有那麼長時間的相處,人們也不可能打心底認同有人就是天生應該比他人高貴Homo Deus 第7章 人文主義革命,只能依賴消除人際差異來改善社會壓力帶來的身心問題。也就是要追求社會、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平等。

2020/1/12

第一部 不平等的影響

第二章 貧富差距、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

社會比較理論,缺乏客觀標準下,我們靠著與他人相比來自我評價;經過比較才知道自己的長處短處、有哪些優勢劣勢可利用或加強。比不過人很痛苦,令人積極追趕;那些沒感覺的鹹魚、躺平的很快就被淘汰了。人們喜歡比較,這樣才能活得好,同時卻又很容易受傷。尤其現在這資訊全球化又快速流通,每個人不只和周遭人攀比,而是和那些全人類頂尖者比較的社群時代罗辑思维 NO.208 羅胖精選|社交比較陷阱
人類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,判斷人與人社會位階,藉以做出適切支配或臣服、敵意或親切反應的天性,被稱為支配行為系統68–70。過去人類會透過臣服忍耐來避免肢體傷害。地位低的臣服者缺乏自信,隨時隨地關注優勢個體191,為打點可能產生的肢體衝突而受到壓力74;我猜這使免疫系統蓄勢待發而容易發炎,好比戰鬥或逃跑反應雖使人隨時準備好要爆發肌肉衝力,卻也犧牲組織修繕、成長、消化、繁殖功能,長時間處於壓力下將傷害身體187。下位者求助無門,無力擺脫這種低人一等的挫敗無助感,不得不抹除所有正負面情緒76,脆弱沮喪且較容易得憂鬱症73–74,甚至自殘78。當人害怕失去權力、掌控力,臣服或社交挫敗時就可能焦慮74,自認不如人、敏感且害怕遭受羞辱75

貧富差距大的富裕社會中,收入(與財產?)成了評價人的重要指標,人們習慣與周遭人相互比較(而非與所有人相較81)、以收入來定位社會階級79, 81,工時較長且家計債務較易累積235,競爭激烈而缺乏愛心87。有錢就是高貴,造成大多數人都在乎社會地位並容易焦慮60,精神疾病盛行率高62。學習能力強、某些方面具有特長的人就容易受讚賞、有個好伴侶;這種對自己外貌能力與地位的焦慮,在青春期擇偶時達到高點197。位階越高、感覺自己擁有主控權的人,壓力較小80。家境優渥的人,較容易自戀102–103。社會中低層容易感受到社會評價威脅、相互猜忌,社交成了門苦差事,公民參與度低且缺乏社會凝聚力88,也更容易思想偏激89。貧富懸殊加劇支配行為系統的作用,兒童較容易受欺凌177, 199、感受到家庭經濟壓力184–186,女性偏好長相粗曠陽剛、有男子氣概的男性178(我想這研究還需要探討同一社會在不同貧富差距下的情況)。
即便是較平等的社會,收入越少對社會地位越感焦慮,認為自己無法掌控人生87,也越容易罹患精神疾病,尤其是社會底層60, 67–68, 圖2.3

貧富懸殊使人缺乏安全感、不願相互扶持87,惡化並普及憂鬱症,對大都市影響高過鄉間83。在高收入國家中,貧富差距與憂鬱症相關度也高過中低收入國家83。貧富差距對現代社會穩定的影響,或許還更勝於健保體系之類公共支出73;花大錢在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障、照護人們心理健康,或者痛心疾首大聲疾呼要人別光是追求物質享受、要有愛心並且多參與公共事務,不如降低貧富差距322。先富起來的 trickle-down economics 恐怕不是個好方法
2020/1/12

開心見誠:脆弱的力量與適得其反的自我防衛機制

昨天看到 Brené Brown脆弱的力量,卻發現只找得到十月的英文字幕版。(現在有簡體中文版了。[補]或許有人還需要直接下載 TED 字幕。)雖然我英文有夠差,為了一探究竟,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。
由於沒看到中文介紹,只好自己寫一點筆記。但我的解讀總是涉入太多個人色彩,下面是充滿偏見與疑義的心得。
Brown 說人們常惱羞成怒,受傷後致火大。會羞怯的主要原因是害怕「我沒那麼好」。人總是需要繋がり。我們需要歸屬感,害怕失去與人之間的往來關係。當我「沒那麼好」,便不值得他人關懷自己。所以我們便要裝腔作勢、披上國王的新衣,尤其在有求於人、擔心自己可能真沒那麼好的時候。
但他的研究顯示,使他人排斥拒卻自己的最大因素,正是擔心自己不值得他人付出時間與精力來與自己交際。體認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、接納自己的缺失,並相信自己充滿環境歸屬與受到關愛等,可以克服這一切:當你深信自己是值得的,你就是。當你總是擔心你可能沒那麼好,卻在表面上硬撐,那你就是。
所以我們應該以赤誠之心多付出、奉獻,坦率過活。別怕受傷害,那能使你看清自己。怕受傷使人情感麻木、不在乎,更使人放棄思考、寧可被支配。也別計較所付出的是否有(確實的)回報,多勇於嘗試,才可能抓住機會。

另一段 Kathryn SchulzTED 演講犯錯的價值提到了類似的道理:失敗為成功之母,我們當懂得從錯誤中學習、認清自己犯錯的可能性,而非因認知失調(見社會心理學)拒絕承認錯誤,或者光是會悔恨(要知道後悔無用)。不過我認為 Schulz 所提及「電視劇使人發噱的題材」,除了因為事情有預料之外的發展,或許可以有其他解釋:源自我們發現並修正了錯誤推斷,或者遠隔非切身的悲劇

雖然我們都曉得別太鐵齒,要避免自我防衛機制過強;否則原先打算用來保護自尊的行為,卻可能反過來傷害我們自己。但看完我還是不禁要想,人本來就傾向維護自信心,希望自己不是處於犯錯後尷尬的立場。而相對於坦誠劣於他人,高自尊確實也是另一項對正常人們有必要(健康心智不可或缺)的心理因素。所以這些雖然都是老生常談,卻又是多麼難以實行。或者,差別主要在程度的拿捏,多數人都太過重視自己了呢?就這角度來說,西方個人主義的發達是不是一項弊端呢?
閒話一句。Brown 引用的三猿圖其實與他的演講無關啊:要不是借稱睿智,要不就是論語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」的意義才是啊。
2010/12/30

第三章 自戀、自我膨脹與地位顯赫的幻覺

貧富差距大的富裕國家(人文主義社會),人民死亡率較高、平均壽命短93。但因人們的自我膨脹心理更強94–95,自我評價健康狀況反較良好93。就算掙扎求生,也得騙過自己,用精神勝利法讓日子看起來沒那麼難過。和基於實際能力與狀況、具安全感的自信心不同98,這種逞強自負基於擔憂、受他人觀感牽制,算是自我防衛機制,好似小狗碰到威脅會膨脹毛髮威嚇96;使人自我中心292、缺乏胸懷大度的強者風範,心の余裕がない,一受批評反彈極大,也較無同理心與關懷99, 117、不願意幫助人(平等社會的人民較願幫助他人123–124)。畢竟我們只對同類才能報以同理心,地位階級相差太多非我族類266

年輕一代越來越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觀感,因此產生心理壓力,憂鬱焦慮,導致精神狀況不佳104–105。競爭激烈的環境,也使某些貪婪投機的特質占有一席之地、團結合作被爾虞我詐取代108;有許多頂級領導就具有支配與敵意的行為模式111,還覺得自己理應過比別人更好的生活112。若能讓頂層族群反思平等的好處、「貪婪是好事」,可使他們不道德、反社會的行為降到接近普通人117;只不過一般生活當然不太可能經常實踐116

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同理心受貧富差距影響121。但人一旦受忽視或虐待,就沒有餘裕發揮同理心120。而貧富懸殊使社會不平等121。我們向來在意自己處境與所受的待遇。社會越不平等,人們就越在乎要怎麼往上爬,自然會加劇競爭社會地位、自我膨脹、嫉妒上層而藐視下層121、不想與不同階級的人溝通與交換意見(也就不會改進、小事化大)、缺乏關懷與社會凝聚力124。換個位置換個腦袋、不顧下面人的苦痛,權力使人腐敗的原因,正是呼風喚雨惟我獨尊的支配感,使人不自覺藐視下面人的想法、缺少尊重121
人們之所以能忍受貧富不均的社會,原因之一在社會環境不是我們可控制的,無能者只能適應環境。於是人們不得不合理化境況,為無力改變的現象找藉口、以避免認知失調122。例如富人固然大權在握,但那是因為他們努力又有才華。窮人生活無以為繼,但親切且願意伸出援手,還是有優點而非一文不值。如此我們才能勉強活在這殘酷的世界。
另外,一般人競爭的對象是地位相近的人,相差太多的就放棄爭奪了,認為理所當然該輸給高自己太多的、不用爭。也因此若地位相當的人表現得旁若無人,可能引人憤恨,認為他自以為了不起193。我想這或許也導致我們常忽略權貴與有錢人的驕橫,認為這天經地義。多數人爭平等的對象不過針對地位相當的人罷了。
2020/1/13

第四章 成癮社會:對酒精、甜食、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

為逃避社會壓力、在忍受殘酷生活之餘歇一口氣,有些人陷於情緒性進食大吃大喝135刺激多巴胺和類鴉片物質分泌128,以致有成癮的症狀。貧富差距與包括成癮在內的精神疾病、物質依賴與用藥過量致死、過度飲酒154、病態賭博136都有正相關,倒與抽菸無關連137

為了光鮮亮麗的外表、跟上潮流,人們會買東西裝扮自己與家居140。可惜決定社會品味的是高教育水準、擁有其他社會與文化資產的上流家庭Freakonomics 6 完美的父母,續篇:換個名字會更好?,光靠消費不易提升地位141消費主義宣傳,多購物享樂就會更快樂,導致人們以為這就是真理Sapiens 第6章 蓋起監獄高牆,最後徒然背負債務、心靈空虛144。貧富差距大的富國奢侈品較有銷量,兒童幸福感卻較低147。物質主義的社會,人們更勢利,易有偏見、反社會行為,不用說還加上貧富懸殊可能造成的種種弊病150
消費主義源自社會壓力。光是轉移注意力、沉溺於物質享受,不如把重心放在與人坦誠相見。當心靈滿足、壓力降低,也就無須藉購物尋求心理慰藉了153–154

2020/1/13

第二部 為何身分地位如此重要?菁英主義與階級迷思

第五章 演化帶來的心理遺產

作者稱人類獨特之處是面對資源競爭時,會選擇彼此合作、相互照料幫助163,不全然只有衝突鬥爭164–165Homo Deus 第3章 人類的獨特之處 Harari 認為關鍵在團結、Sapiens 第2章 知善惡樹。是否獨一無二我有點懷疑,畢竟猿猴也會結盟Games Primates Play;但將社交遊戲玩得這麼複雜,人類算箇中翹楚當之無愧。人與人間沒有太大生理差異,兩人聯手通常能打贏一個。團結力量大,多找幾個人同心協力,勝過一個人光靠天資或努力所能達到的最大限度,這為合作創造了契機。合作在演化上比單打獨鬥更有利The Righteous Mind 群擇導致利他行為,而合作的前提是互利互惠。在平等或相互有退路的情況下,被打壓剝削還要幫助欺負你的人,這樣的相處模式很快就被淘汰掉。自私自利只會造成其他人的疏離,也不容易活下來。以友誼凝聚在一起、分工合作的族群,團結一心更容易辦成大事、生存繁衍。分享禮物、共同享用食物與資源代表「我在乎你」,彼此尊重、呼應對方需求329能帶來友誼。拒絕他人好意,有時甚至有宣戰的意味163
先知道對方怎麼想,才能提供、分享隊友想要的東西,還應依照對方狀態(情緒、想法)調整自己行為,以維持同盟關係。要在族群中立足,就不得不了解對方想法、知道對方要什麼,是以我們極為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,渴望受正面評價160。負面評價代表關係可能破裂、被驅逐,生存將受威脅。
Robin Dunbar 發現靈長類族群規模與新皮質占大腦比例有正相關161。或許是因為族群越大,就需要越多新皮質來應付人際關係、交流合作。不能分辨敵友、他人想法與社會地位的,很容易被排擠。能讀懂對方表情與肢體語言、八面玲瓏的容易生存繁衍162。因此人類族群數量漸漸就達到靈長類之最,Dunbar's number 150人,新皮質可謂社交器官。這麼說來,人類族群數量跟著演化歷程一步步加大;只是後來人類靠虛構秩序來凝結人心Homo Deus 第3章 人類的獨特之處,族群大小看似就沒那麼重要了?

依據對當前殘存狩獵採集部落的觀察,Christopher Boehm 稱史前人類應該過得相當公平167, 168。人們靠著禮物互換的方式分享食物與資源,而非以物易物167。只要有人想支配他人、不願分享,就可能被批評、嘲笑、公開反對,放逐、公開處決(甚至要求近親下手處死惡霸)169。今天人類還是有這種厭惡不公平利他性懲罰的傾向,就算損己,也要教訓那些自私的傢伙176, 194。記得在 SuperFreakonomics 3 人是冷漠或利他的動物也提過此類最後通牒賽局實驗。處罰自私者,相當於鼓勵友誼、分享行為,對彼此都有益196,更維持社會穩定。相較之下,獵捕小型動物的黑猩猩社群氣氛極為緊張,個個都擔心手邊的肥肉會不會被搶走172
平等思想的起源,或許開始於約25萬年前,人類發展出獵捕大型動物的方法。由於每個人都身擁致命武器,能夠偷襲強壯的人,個體能力相對的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。再厲害的人,也抵不過一群弱者拿著武器蜂擁而上171。另一方面大型動物屍體量多,一個人或單一家庭獨占也吃不完,必須與人分享。許多現存的狩獵採集社會,預防分配不均,食肉不會給獵人分配,而是採用警惕式分享,交給非獵人負責,眾人盯著分配比例,確保公平172。Boehm 認為轉移至平等社會,使人類開始有道德意識,不能得罪任何人174
我還想到有種可能:再強壯的人也沒辦法獨自擊殺猛瑪象,縱令強者也需要眾人合力。能夠獵捕大型動物是種強有力的優勢,有鑒於人類懂得締結同盟,而同伴的力量又大過單獨個體,於是勝者就轉移成懂得合作的團體。實力相當的人才會結盟,因為沒有人想被剝削。而且團體中也須顧及每個人的想法。假若有人想支配控制他人,光要人聽話卻不給好處,將引起群情激憤排擠他,以避免哪天換自己被踩在腳底下、犧牲掉。為了維持同盟關係,必須尊重團體中每一個人,自然而然出現民主與平等。
在互利互惠的關係下,人們期望對方對待自己,就如同自己對待他人那麼好,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。所謂良心即為同理心,想想自己假如是對方,這麼做好不好Justice。羞愧則是害怕他人對我們有負面評價159,例如事情沒做好、誤會好人等。希望自己最起碼享有與他人同樣的待遇,因此關照他人、維護公平174
我又聯想到,現代國家之間也有類似的現象。由於全球化,經濟發展不光靠本國國民就行,還必須依賴其他國家。既然需要他國,不能隨便撕破臉,說打仗就打仗Sapiens 第18章 一場永遠的革命。即便是和自己不相往來的國家,要打也得看看盟國的臉色,例如最近 2019–2020年波斯灣危機,美國與伊朗看來還是想大事化小,可惜無法保證不擦槍走火。

近代社會不平等或者起始於農業發展172。一種說法是栽種穀類帶來徵稅制度,促使貧富不均173。我聯想到 Guns, Germs, and Steel 第四章 農民的力量提過,農業帶來許多閒人,產生不同社會角色(職業),進而分化人類群體。
長期追求平等、驅逐惡霸的生活,或許使人類演化出社交焦慮、對他人言行敏感的特質169, 174, 181–182;讓我們受人需要與賞識、幫助他人時,心中感到滿足愉悅、具安全感181

生物基因可能受環境影響,而有不同的表達表觀遺傳學183。富庶與窮困人家孩子的基因也有差異,只是當前對這些變化的影響尚不明朗186–187
所謂貧富是相對周遭環境而言188第二章 貧富差距、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。媒體輿論常宣傳成功是個人努力與資質所致203–204,暗示貧窮肇因於個人失敗47, 51, 53, 190, 204, 269–270第六章 菁英領導制度的迷思。這個論述屬對人不對事的基本歸因謬誤,在今天固然不全對The Price of Inequality,未來生物科技發達後可就說不準了Homo Deus 第9章 自由主義大崩解。無論如何,窮人容易受人輕視看不起,連自己也認為對不起自己與親人189第一章 為何社會讓我們如此焦慮。一般人除了須隨時注意誰是當頭的、小心別觸犯領導(這源自前人類的動物性社會階級系統)191,還得設法不被排擠(源自史前平等社會)194。這種環境壓力作用於生理,便可能影響基因表達。

作者認為 Homo Deus 提過的虛構秩序——好比說學習而知的文化——源自對他人評價敏感的本能196:每個人都傾向遵循眾人信奉的秩序。這種本能亦可用來解釋從眾效應庸俗的邪惡:沒人想被當作特異獨行的怪人,標新立異被排擠的風險極高197
過去君主專制國家,賤民們認為權貴目空一切那是理所當然、絲毫不敢違逆。加上消息封閉,平民百姓對於有錢人到底多有錢沒有準確概念,通常是低估了,也就生不起憤慨不平之心。如今人文主義社會中,基於人人平等的價值觀,我們理性思考時,不再將權貴富人視為高高在上。由於相信每個人只要奮鬥不懈力爭上游,就有機會爬到高處賺大錢199,因此貧富越懸殊,將凸顯社會階級的重要性,每個人越在乎社會地位的差距與所受待遇、越想往上爬。落於人後的充滿相對剝奪感,不會打心底甘願永無翻身之日。當發覺這世界實際上是世襲貧困靠爸資本主義時,反而會憤怒的認為社會不公,人家可以賺錢憑什麼我不行(參見第三章末之論述)。在認同人人平等精神的社會,越是貧富懸殊、社會階級越顯著,民眾就越不幸福。為了人人幸福,就該營造沒有貧富差距的平等社會200–201
2020/1/16

第六章 菁英領導制度的迷思

雖然個人的成就與才氣和運氣(機遇黯淡的前景)有關204–206,但就宏觀角度而言,財富卻大多由社會地位決定,而非才華導致財富206。作者提出了幾個證據:今天先進國家民眾 IQ,比起百年前高出許多208Flynn effect,原因只是現代人身體更健康(醫療改善、健康對智力的影響、吃得更營養、更普及並充分的教育,現代人較習慣 IQ 測驗中的題目型態,及生活水平提高;和基因沒什麼關係。而生日效應也顯示,僅比團體中其他人早生不到一年,這成熟一點點的優勢可能漸漸被放大,平均說來影響力超過個人天賦的差異211–213Quirkology 第一章 時間心理學雙生子研究雖然認為智力和遺傳有很大的相關性,但這些實驗中,同卵雙胞胎領養家庭的同質性很高,降低了說服力210。假如基因的影響果真那麼大,失敗者早就被淘汰光了207
我想或許還能這麼解釋 Flynn effect:雖然每個人都有學會許多事物的潛能,然而過去環境不佳,讓人無法全心全力投入學習,導致真正學到的知識技能、表現出的智力未及個人巔峰。現代環境越來越舒適,人們便有能力投注更多精力在學習練習上,呈現出的智力也就變高了。不過這也暗示了一個悲哀的狀況:有錢人家硬是能砸錢把笨豬變成神豬,貧窮人家就算手上有珍貴藥草也只能賣了吃了用了,不能拿來培養。這也難怪有錢人孩子一般說來,教育優於窮苦人家小孩。
關於先天資質與智力的關係,雖然有些研究認為 IQ 的遺傳力高達八成,不過人類大腦即使到老都還有神經可塑性215。基因的微小差異會在人生歷程中,因個人有興趣、努力練習探索而被放大210, 213;因此最終能力的雲泥之別,不代表本身基因真有那麼大的優勢。

生在富裕國家的貧窮家庭,嬰幼兒唾液中皮質醇濃度高,代表承受較大壓力,這恐怕阻礙了認知發展217。為何連懵懂無知的嬰兒都能感受到家庭經濟狀況,這點頗耐人尋味。由於貧富懸殊社會的底層家庭父母較多精神問題234,或許是因為嬰幼兒被限制在既定活動233,兒童也較容易被不當對待(父母懲罰或不主動關心)、見到父母失常狀況、家庭衝突甚至破裂234
此外或許因充足的心智刺激、唾手可得的學習資源,富裕家庭的孩子,成長期間認知測驗成績會漸漸往上爬。相反的,貧困家庭的孩子,就算一開始成績認知能力高,卻會漸漸下降218–220;待在貧窮環境越久,傷害越大217
即便學校場域中,教師也可能認為貧窮家庭孩子能力較差,進一步引發負面 Pygmalion effect221。再說貧富懸殊國家中校園欺凌較嚴重(連少年、成人謀殺率也較高),多是社會各階層兒童欺侮較其貧窮的兒童256,傷害被欺負學生的自尊心與學習表現229;兒童幸福感低落,窮困家庭高中學生輟學率也較高230。成長過程的這種外在偏見,將導致自我標籤化223標籤理論。刻板印象似乎會增加壓力與焦慮,令人無法專注224
簡單的說,有錢人家的孩子和沒錢人家的孩子就是我們不一樣
時期富人家天之驕子貧困人家醜小鴨
胎兒有充足的養分提供媽媽較可能有飢餓與物質依賴問題234Wij zijn ons brein 第3章 胎兒大腦在子宮中受到的威脅
嬰幼兒有足夠認知刺激居住環境不佳,可能擁擠吵雜234。成人本身就為生活壓得喘不過氣,經常焦慮不友善,這將影響孩子235第二章 貧富差距、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。雙親可能都需要工作而缺乏關懷,甚至有家庭問題(因經濟壓力爭吵、家暴、離婚)。
兒童、青少年有充足資源學習,嘗試各種領域、找出有興趣發展的方向。可能受到校園欺凌、教師負面期望,傷害自尊、打擊自信心、自我標籤化
結果贏在起跑點……一開始就超越終點線一步錯,步步錯。再回首是百年身
由家庭社經地位,能預測兒童的健康狀況、認知能力與未來社經地位222。貧富越懸殊,成人讀寫能力差距與梯度越大226、5歲與15歲的平均 PISA 分數也較低227–228。連在教育上砸大錢也無法讓教育慘況起死回生238–239。我不禁想到,搞不好比起 The Great Divide 提過的投資教育,先縮小貧富差距更有效。真想徹底改革教育體制,作者建議借鑑芬蘭,發展完整的綜合中學體制、提升教師訓練品質239。避免學童被貼標籤、自我設限,找出學生感興趣的領域,刺激他們發揮拿手絕活、開展自己的專長240

靠這些證明環境大大影響人類智力發展的研究,就能動搖「先天能力決定社會階級與地位」的觀點216, 224。事實上家庭社經地位、階級差異會影響個人能力232。貧富越懸殊,跨世代所得越不容易變化、有錢人家的孩子就是有錢232;在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也提及社會流動不足、世襲貧困問題。
我覺得這或許能證明成就不全由基因與資質決定,但更完整的論述,應該加上智力、環境與社會地位關聯程度與因果的探討,檢核各因子的影響比例。另外,光以先進國家數據推論或許有偏差,且可能的話,應該釐清原因、研議解決法。例如中國大陸貧富差距被認為也很嚴重近來更是如此,但2012年學習表現超乎家庭社經地位限制的孩童,卻高達七成(相較之下英國只有25%)229,或許是因為我們沒搞清楚真正原因,也或許中國有自己的特殊條件。
不管怎樣,階級優劣不是因天生能力決定,只要給予每個人充足資源、使人盡其才,大多數人都能有不錯的成就。既是如此,就不該實行菁英教育,犧牲經濟弱勢學習者,將資源挹注在天賦異稟的孩子身上224。也不該以為成功者都是因為他們自身才能出眾。
不過這邊還是要多嘴一句:很快的,有錢人家的孩子就真的異於常人,打出生就有完全超越普通人的認知能力與身體機能訂做嬰兒。出生後靠著生化人技術,遠遠將一般人甩在後面;掌握龐大資源,擁有健康的身體、較其他人漫長的壽命Life 3.0。平凡百姓在他們眼中,身分就是螻蟻草芥土雞瓦犬不一樣,社會後9成也難以與之匹敵Homo Deus 第9章 自由主義大崩解。屆時本章所提的這些理由,就非常牽強了。
2020/1/18

第七章 財富與階級的影響力

15世紀起,貴族開始將生活起居區域和僕人隔開、避免下層階級大而化之的行為舉止246第一章 為何社會讓我們如此焦慮Norbert Elias 認為,這是因為中產階級開始大量參與法庭與議會事務,人們交流變得頻繁,加劇社會比較245文明的進程。商人何以滲透國會,可參見 Why Nations Fail 第4章 小差異和關鍵時期:歷史的重量。在這之前即使聚焦上層階級的起居與行為,以今日標準看來也粗鄙不堪,更沒有底層模仿上層的風氣244。我猜想這可能因貴族掌握權力,沒有必要特別表現自己。但現在權力外放,過往自命不凡的貴族階級,必須從其他方面找到自己更尊貴的理由;只好從社交生活的表現與形式,來和低俗的平凡人、商賈作出文化區隔246。既然要表現高尚、與眾不同,就得避免粗野人動不動就情緒暴衝,或侵犯他人、令人不快的行為舉止;必須能自我控制、尊重他人,避免讓對方知道自己曉得他的醜事、不小心揭人瘡疤,亦不可冒犯他人245,這衍生許多社交禁忌246。貴族的主流從大開大合的軍人,轉成溫文儒雅的參政者245。貴族排斥任何平庸粗俗的事物,也就開始和僕人保持距離246。當然一部分原因或許也和清潔衛生的環境更讓人心曠神怡有關249,18世紀凡爾賽宮可還是隨地大小便的244。不過像是自來水管線、沖水馬桶與污水處理系統,可不是為了模仿上流社會生活而普及;而是因19世紀下半葉,都市化、髒亂的大城市掀起公共衛生改革249
貴族固然想高人一等,但是企羨貴族地位的一般人,不消說必然一窩蜂仿效貴族的做法,希望也能躋身上流,反正改變自己的行為又不用錢。另一方面,貴族汲汲營營美化自己獨有、下層群眾缺乏的特質,包含外表裝飾、儀態、社交活動與禮節等247。貴族深怕自己落得和底層人相同;羞恥心與脆弱感來自恐懼受到屈辱第五章 演化帶來的心理遺產:羞愧是害怕他人對我們有負面評價),擔憂他人優越高尚的舉止使自己跌落神壇249。於是貴族一發起新花樣,很快就會散布到中下階級。貴族為了維持地位,很快換花招,自此一波波風潮自上而下,褪流行的裝扮禮俗很快就被捨棄247。只有在法國大革命時期,此風才稍歇247。現在也不缺這種上行下效由上而下流行的現象Freakonomics 6 完美的父母,續篇:換個名字會更好?
歐洲人文明化的過程中,許多原先毫不掩飾的自然習性,逐步被視為野蠻難堪,遭隱藏遮羞。話說有些不得不做的例行公事、要不就是趣事不能大大方方公開,只好偷偷摸摸的來。漸漸地,私底下的行為和公眾場合表現就被分開來,人們由是擁有隱私領域248;畢竟人不可能永不放屁上廁所、吃飯、找樂子和做愛做的事。這也使兒童需要越來越多時間學習教養禮儀,成為社會可接納的成年人248

先進國家前1%有錢人收入從一次大戰後漸漸下降,約1980年方開始反彈302前1%納稅主體收入的分額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。1950年代,文化一度從下層傳到上流階級253。然而後來貧富差距加劇後,階級地位越來越重要254,人們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勢利255。連靠自己能力成功往上爬的人,心中都有種比不上別人、自己是冒牌貨、遲早有天會被揭穿的錯覺256–257。近數十年美國失落感最嚴重的族群,可能要算曾經榮耀的中年白人257;也就是那些被認為大力支持 Trump 的郊區農村人民主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
許多好的藝術作品聲稱要直指人心,問題是人的品味往往受到社會風氣蒙蔽259。例如階級意識就可能影響作品的評價:有錢人與名流會花大錢買名畫雕塑、昂貴但不實際的紅酒與飲食消費奢侈品。然則這群上等人認為有品味的作品與造物,有時只是因為遠離大眾品味、特立獨行,能夠和庸俗凡人做出區隔,欣賞的重點不是放在什麼真正的藝術價值。結果貧富懸殊社會中,流行大眾文化被貶為俗不可耐,傳統有歷史的才高級260;市井小民亦認為博物館、畫廊等不屬於自己這類人的文化,較少涉獵261;這種風氣使各種文藝流派不易交融、激盪出新的火花262

就算我們努力克服社會地位造成的偏見,卻總是無法完全擺脫階級刻板印象造成的影響263。一部分是因為我們演化而來的天性,一部分或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,我們學到這社會上,底層的人能力與成就往往較差。在與不同階級的人共處時,我們動輒感到不自在263,氣氛尷尬難堪、嚴重時如坐針氈,因此我們喜歡和門當戶對的人交朋友。這不是靠自制力就能解決的問題,遑論大多數人都不是完全理性經濟人
被問到自己屬於哪個階級,幾乎每個人都會覺得受到冒犯,好比在問自己有什麼價值、值不值得配上現在的地位,或者問自己比其他人是否更優秀或卑劣,很難不在意、總會多想一點你這到底是幾個意思264。因此要順暢舒適的和人對話,就得避免和對方不同社會階級的措辭,假裝自己和對方社會階級相同、之所以有差別是外在環境不可避免的局面,不可讓對方感覺受到輕視同情不尊重,還得避免牽扯到地位差異、對方生活狀況、所得、教育程度265;多傾聽關懷與分享。
貧富懸殊的已開發國家,監禁率可以比平等的高9倍,這反映出人們對不同階級地位的人缺乏同理心的問題。被關在監獄的人口比例更多,主因為法律較嚴峻不寬容,更多輕罪入獄、刑期判長,而非犯罪率高266。從1930年代至1970年代,人類同理心增長顯著267。之後開始反轉,更多歧視、更不人道268

人們常犯下基本歸因謬誤,以為社會底層之所以會貧窮,是因他們又蠢又笨又殘障270、性格糟糕(實際上有錢人不見得就優雅善良有道德252)。更有人自然而然將原因歸咎於種族、以致基因270–271。但當我們深究其先天條件,卻發現種族間的遺傳變異,只占智人基因變異的10%至15%;種族間的遺傳變異,遠遠沒有種族內個體差異來得大272。種族差異還可能因全球人類通婚而緩解。此外人類整體的遺傳變異小於猿猴個體間的遺傳變異(這和人類祖先所遭遇的人口瓶頸有關Pandora's Seed 第一章 地圖裡的奧祕),實在沒必要分得那麼清楚。像猶太人大屠殺,顯見未考量人類各種族的基因如此相近273,更不用說檢討後天環境塑造心靈的力量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
2020/1/19

第三部 未來的展望

第八章 平等主義與永續未來並不相悖

各國政府要維持政權,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人民幸福感。民生、社會保障(包含醫療衛生)、社會秩序、公平正義、基本人權與個人自由等,只是讓人民感到幸福快樂的重要手段。過去經濟持續成長,交易熱絡Sapiens 第16章 資本主義教條,通常代表商業繁盛、人人有錢賺。但時至今日,當 GDP 高、人們不見得因而幸福時,一味埋頭苦幹追求傳統式的經濟成長就不聰明了。應該先探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,讓民生政策不能如過往一般順暢運作。
富裕國家中,人們不因經濟成長而快樂的原因之一,是生活必需品齊備,可免受物質匱乏之苦279。就算是美食,飽了卻還要塞進肚子就是受罪了。論及使人不快樂的元兇,則另有他因。

這章談的是環境保護、永續發展,乍看之下和本書主題貧富差距似乎八竿子打不著,聽來有些突兀。但貧富懸殊促進消費主義、增大金錢的價值,使人們神勞形瘁只為賺錢、購買象徵地位的商品289第四章 成癮社會:對酒精、甜食、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。這些東西其實並非維持生活所必要,也傷害地球環境。這麼解釋起來,確實和環境維護有關。人類為了經濟發展,犧牲環境。光是製造能源、維繫現代生活增加的溫室氣體,就造成全球暖化、極端天氣,反過來打擊經濟與人類生活282–284。人人希望過好生活、每天品嘗好料、體驗新玩意兒285,工業與經濟的火車頭勢頭一點也不減,氣候變遷已一步步從惡夢轉成真實328。最終造成大規模饑荒與經濟蕭條,恐怕也只能說是不見棺材不下淚的人類自食惡果Homo Deus 第6章 與「現代」的契約
作者推薦以 GPI 取代 GDP,GPI 去除了對社會整體無益的支出——包含車禍災難處理、污染、破壞環境公害與傷害勞工精神的工作——再加上未給薪工作(志工、照護)的價值280。可惜真實發展指標有許多項目無法精準紀錄測量,估計起來主觀性太強。

Tim Jackson 認為人類接下來要想辦法,在經濟不成長的情況下提升幸福感281。例如增加休閒時間去做充實心靈的活動,而非光是消費購物來填補空虛內心282, 289。貧富差距是刺激人性扭曲的因。人類物質慾望來自與人比較,希望不落人後、被瞧不起,最起碼能擁有和別人一樣的東西。貧富懸殊下,更多消費者靠購物尋求慰藉,物質享受卻不會帶來多少幸福,同時環境持續受到破壞;無論對人類或者環境都不是辦法290。假如社會更平等,在當前生活必需品無虞的狀況下,人類已有能力製造更美好的樂園288
不過我想,假使科技產物依舊然不斷推陳出新,讓人禁不住花錢換新花樣,那賺再多也不夠花,人們還是很容易不滿足。一個更為平等、人們不會在乎階級地位與流行的社會,或許能減輕快時尚、無腦跟風(只為一時快樂或打點社交關係第四章 成癮社會:對酒精、甜食、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)的問題,但很難打包票說這樣就能一勞永逸。更不用說有錢人、既得利益者總是鑽頭覓縫,想讓事態朝向對自己有利的局面發展Phishing for Phools 第5章 政治釣愚,光是要讓世界更平等就是個棘手難題了。
2020/1/19

第九章 一個更美好的世界

本章首先做了個重點回顧。
貧富差距越大,使得越是下層越容易遇到的問題更加嚴重,亦即社會梯度越大296。好比說越窮就越不健康、越容易受謀殺威脅,更容易物質依賴、未婚生子,兒童越感到不幸福、易受校園欺凌、學習表現較差296。這些問題不會止步於最底層,而是散布於除最頂層外的所有族群,畢竟大家都是被踩在腳底下的。然而即便頂層人士,往往也有自戀、看不起下層人之類的精神問題第三章 自戀、自我膨脹與地位顯赫的幻覺
由於越富有掌握的資源越多,越容易贏在起跑點第六章 菁英領導制度的迷思,因此貧富差距越大,越不利社會流動297。多少個靠爸族、富二代瀟灑輕鬆的結果,社會階級越顯重要,明明是窮忙族月光族卻不斷買東西彰顯自身身分、麻痺心靈、工作到過勞卻仍負債纍纍299。普通人除了力爭上游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外,也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,擔心自己受疏離排擠;加大了心理壓力、殘害身心健康,貶抑了自尊298。社交顯得如此沉重,一般人沒事寧可自己窩在家不出門298。他人即地獄(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),不願參與社會活動。就算找朋友,也要避免和自己差太多的。各階層嫁娶配偶多門當戶對,欠缺溝通融合,使社會分立成小團體,造成社會分化。由此看來,我們大力提倡跳出自己的迴聲室What Money Can't Buy 商業化視角深入每個角落只能是逞口舌之快,實際上無路用;這種呼籲就像要 Jean Valjean 別偷麵包,站著說話不腰疼。當社會氛圍和諧,每個人打心裡感受人人平等、我和你一樣時,疏離感、尷尬與惡意自然會消弭於無形。

接著作者討論了各國近百年貧富差距的趨勢,這主題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探討得更仔細。1960年代前,許多人認為蘇聯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更雷厲風行有效率,直到1991年蘇聯垮臺後資本主義抬頭304(這種說法我倒第一次聽到)。1980年代 Ronald ReaganMargaret Thatcher 推動新自由主義、削減工會勢力,國有企業民營化,大幅縮減累進稅級距304。稅率降低,使富人有更大誘因增加自己的財富305。我想更應該說是金融界要到了掌握自己命運的權柄Phishing for Phools 金融自由化趨勢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第六章 經濟的演化,他們從不是被動者。工會力量減弱,勞工缺乏保障、加入公會比例降低,富人財產比例自然往上漲,貧富差距加劇302
糟糕的是,減稅並未如富人(trickle-down economics)所說,使經濟加速成長、眾人過得更好305。經濟成長的果實反而為富人、財團奪去了310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第一章 一%所有、一%所治、一%所享
1993年世界銀行研究8個快速成長經濟體,如南韓、臺灣;發現這些共產主義周邊的國家,面對意識形態與軍事強鄰,為了博取國民廣泛認同,而推出更平等、縮減貧富差距的政策。因此貧富差距並非市場、科技發展自然產生的機制,而是政策使然;是政府與人民有沒有下定決心要解決,才衍生的問題305–306

縮減貧富差距的方法

就國家體制來說,可增加社會保障累進稅322。增加稅率這點與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主張相同,但我想在這之前要先增加透明度
另外作者建議提高最低工資,考慮維生工資,加強公會力量、增加對臨時僱員的保障323。我想未來還可考慮無條件基本收入Life 3.0 第3章 近未來:科技突破、程式漏洞、法律、武器與就業The Great Divide 就業經。或許在美國這種超級強國兼消費大國,或中國這種極權國家會比較容易嘗試實行?

長遠看來則需要改革企業組織方式。過去我們將民主帶進政治,現在該將民主帶進企業,即便這勢必會引起既得利益者(如股東、公司高管)強烈反彈323
國有企業員工薪資差距大多不超過20倍,私營企業可就有雲泥之別了;不過無薪資差異的團隊生產力較高311。當前民主國家的政治權力由全民共持,但商業公司卻任由管理高層領高薪、股東坐收大部分收益319。每個企業都需要員工同心協力幫助公司營運,利用政府的基礎設施,並靠著消費者購買商品獲得營收320;少數管理者和股東可分到極大比例賺的錢,彷彿公司賺的錢、公司營運絕大多數都光靠這少數人完成,實在不公正。
作者認為企業管理階層也應該走向產業民主,讓員工分享企業政治權力勞工合作社,使收益直接分配到每個人手上。例如德國有共同決定權制度。員工代表加入董事會、參與決策參與式管理315的企業,有薪資差異較小的傾向313,也能讓公司決策時掌握更多資訊314、生產力較高315。外部股東通常不比員工了解公司內部運作,易導向錯誤方向、採用行不通的方法,也沒有足夠的審查能力,還可能以股價、收益而非公司長期發展為重317,犧牲他人與環境cost externalizing成全自己321。事實上所有受公司影響的人,都應該有權利參與公司決策並分紅,包括當地社群、消費者318、合作廠商等。
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第十二章 領導的演化提過的 The Morning Star Company 或可說是這種思想的一個典範。感覺此概念像是有組織保護傘的小老闆合作聯盟;無論就組織決策、或組織所賺的錢來說,每個人也都是領導;雖然奮鬥所得薪水是自己的,不過在具備 SOP 與規範的團體內(組織把生財工具都準備好了,大家一起工作、一起來賺錢。),不是孤零零的單打獨鬥。既然公司是自己的,當然較少缺勤懶散問題316離職率較低319;也不致覺得自己僅僅是工具、無力改變現狀、未受公平對待,對公司心生不滿318。將公司當作畢生職志,不像股東把公司當獲利工具、隨時可以退出脫身,應該也比較能促使人放長眼界、慎重考量選擇後果,少做短視近利的決策。只是公司規模越大,通常缺乏正式的員工代表制度,參與式管理效益似乎會遞減316。假如說民主政治更能鼓動大眾參與公共政策的話,這或許是原因之一:君主專制國家中,最有誘因為國家主權(倒不是人民)著想的,家天下的國王可能是其中之一。至於民主體制,因為國家是自己的,不是皇帝貴族或寡頭獨裁者的。若主動提供意見、參與討論確實有效果,將更傾向改革,而非行使革命權、推翻暴政與既得利益者、整體打掉重練。
作者認為民主企業、員工薪資差異小且不剝削員工的良心企業,可以大力宣傳自己採用了造福眾人的組織體制,讓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這些公司;好比輿論抵制血鑽,擁戴安全標章、香港黃店一般324–325。政府應該立法規定企業須有經過訓練的員工參與董事會決策(如同今天一些國家規定,管理階層須遵守性別比例、僱用身心障礙人士比例。),且員工持股、分享盈虧但不賣出325–326, 328某些企業發展關鍵時刻,會是推動企業民主改革、轉型的好時機327

除此之外,我們還必須遏制各種 rent-seeking 行為,包括靠房地產坐享其成、金融炒作玩槓桿的。

打造美好社會

人類有兩種社交策略330, 第五章 演化帶來的心理遺產 162, 180, 191。當階級差異明確時,個個擔心跌落底層,只好努力競爭、爬到其他人頭上。若人人平等,則會表現合群、幫助他人,避免被團體排擠、以至驅逐。多數人喜歡的當然是後一種社會。既然如此,我們就得準備好讓社會永續發展、人民和樂融融的先決條件,讓社會平等一點。再說貧富差距是政策的選擇,並非完全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問題,是我們可以依靠制定規則改變的305–306
推動前述產業民主,能解決許多企業傷害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弊病332。建構完善的社會保障,能使人擁有基本的安全感。
除了縮小貧富差距,我們還可以擺脫為了購買象徵身分地位物品、而工作不懈的消費主義第四章 成癮社會:對酒精、甜食、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,將剩下來的工作時間用在關心彼此、投入社群及其他創新上;增加的生產力應該用在減少工作時數,而非提高所得與利潤331。不過第八章我提過,只要新科技產物不斷問世、舊商品就算不褪流行也很快就壞掉計畫性報廢,人們就很難跳脫這個陷阱。這理想還有賴社會氛圍或者商業機制的改變333
2020/1/21

小結

本書解釋了貧富懸殊如何危害民眾健康、社會秩序與地球環境。貧富差距使人更看重社會地位,這是我們無法被扭曲的天性,好比人類天生追求公平正義。當社會階級確實有效用時,莫怪人們個個唯利是圖。激烈競爭下,當大家努力踩著別人的頭想爬上去,更多的人是被人家踩在腳底下的。除了金字塔頂端的那一小撮人之外,每個人都臣服於更上位的人,腳底下還有不知多少人,只好不斷擔心自己哪天會不會被踢下去。這將引發臣服的人心理壓力、不健康,更使得人們沒有餘裕關懷他人,變得自私自利,社會整體烏煙瘴氣。是以貧富懸殊傷害民主306–307。即便是成人的思想與情緒,亦如此容易受外界影響,還沒有自覺到想法受制於環境,也間接暗示民主其實並非穩定理想的政治制度。人們為了提高身分而不斷趕流行消費、購買彰顯地位的商品,也傷害了環境。
貧富差距造成一堆社會問題,還是許多心理失調、以至個人成就的原因而非結果。在平等社會中,不少光怪陸離的現象本來就不會發生。像低收入戶補助這類的社會保障,其實都是腳痛醫腳、治標不治本。可能的話,我們應該釜底抽薪、直接去除問題的根源,創造一個平等的社會打造美好社會
問題是有錢人、既得利益者不會坐以待斃,他們向來明著暗著用盡手段要維護自己人利益309,而一般人又容易受其分化。如同「無冕王」一詞所揭示,第四權的媒體輿論是很好的制衡工具。就算大公司也怕名聲壞了、顧客不再買商品。然而就算想揭露弊病,當今政府與企業卻缺乏足夠的透明度。因此我在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才提出應該從增加透明度著手,讓民眾有充足資訊監督政府。

本書許多數據與批判以美國英國為主,再加上其他富裕國家。若能拓展研究對象到中等以至貧窮國家,會更有說服力。另外作者也提到,他們以觀察過去百年數據為主,無法計算降低貧富差距時,情況能好轉多少300。假如理論所倚賴的數據有瑕疵的話,我想就不能那麼信誓旦旦了。

2020/1/21